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使机器以自然语言的方式与人类进行交流,完成人类下达的任务,是人工智能[1-3]领域最具挑战的一项研究。1951年,图灵在《计算机与智能》一文中提出用人机对话来测试机器智能水平[4],随后掀起了关于人机对话研究的热潮。近年来,工业界更是将对话系统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主要形式。2003年,BENGIO等[5]率先将神经网络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MIKOLOV等[6]提出的RNNLM更是显著提高了语言模型的准确性,之后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各种变体如LSTM[7]、GRU[8],开始逐渐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常用技术。Google于2017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序列建模模型Transformer[9],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后BERT[10]的发布更是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任务型对话系统[11-12],即接受人类指令完成特定任务的对话系统是被工业界广泛使用的对话系统之一。相比于闲聊型对话系统,任务型对话系统存在以下难点:可供使用的数据集相对较小,面向任务的对话系统因为其任务的特殊性,很难像闲聊系统项目启动之初即拥有大量的闲聊对话数据可以使用,而面向任务的对话系统针对不同的任务,通常只能生成或取得非常少量的数据。任务型对话系统对应答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闲聊型对话系统应答出错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使用者的不适,而任务型对话系统应答出错会直接导致用户下达的指令或任务无法被完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一种面向小数据集的任务型多轮对话控制模型。引入多个预训练模型[13]与工具,借助外部知识对句子语意和对话过程进行深度编码。通过对Transformer模型做进一步精简,仅保留编码器[14]部分的单向Transformer,从而充分利用了多头自注意力机[9]优秀的特征提取能力,并且使精简后的单向模型可以支持并行计算,提升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将应答部分抽象成指令,利用孪生神经网络[15]在小数据集上的优势对指令进行基于相似度的排序,最终选取相似度最高的指令生成应答。
1 相关工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关于对话机器人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ZHOU[16]等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17]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多轮对话检索模型,该模型将对话上下文信息作为输入,并从词序列和句子序列2个视角来计算匹配分数,最终结合2个分数来选择回复。基于词序列的视角将文本中所有词按顺序输入到一个GRU中,将其隐藏向量作为文本的语义表示;句子序列的视角则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先通过卷积和池化得到每个话语的表示,再输入到另一个GRU中输出文本的表示。
随着Transformer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Transformer构建多轮对话模型。HENDERSON[18]等利用Transformer在Reddit数据集上构建了一个大型的多轮对话模型,其中在对话控制和回复生成上全都采用了Transformer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了Transformer在多轮对话系统建模上的优秀性能。DINAN[19]等采用了一个类似的结构使用Transformer对多轮对话进行建模,只是在回复生成部分,其设计提供了2种方式:一种是检索式的,即Transformer模型用于对回复部分进行排序:另一种是生成式的,即使用Transformer直接生成token-by-token的回复。
2 多轮对话控制模型本文提出的基于单向Transformer和孪生网络的多轮对话控制技术,引入了多个预训练模型来弥补数据样本集较小和信息不足的问题,借助外部知识对模型输入和对话过程进行深度编码,同时对Transformer模型进行进一步精简,仅保留编码器部分的单向Transformer。最后的应答部分没有采用传统的分类模型,而是采用孪生神经网络,通过最大化对话之间的相似度来为当前的对话状态和每个回复指令进行建模。在预测阶段,将当前的对话状态与所有可能的回复指令进行比较,并选择具有最高相似度的指令生成回复。具体的模型结构如图 1所示。
![]() |
Download:
|
图 1 控制模型结构 Fig. 1 Structure of control model |
为了解决样本数量较小的问题,本文引入多个预训练模型和工具对句子语意和对话过程进行深度编码。首先充分利用预训练模型BERT的先天优势将用户输入的文本编码成特征向量,同时利用斯坦福大学的StanfordNLP[20]工具对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进一步处理,提取出文本中包含的实体、预定义插槽等深度语义特征,并将上述抽取的特征统一进行one-hot编码。除此以外,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对话状态,将上一轮对话输出的目标指令同样进行one-hot编码,一起加入到本轮对话的输入中,最后将上述3种编码后的向量进行拼接,作为单向Transformer的输入。
2.2 单向Transformer单向Transformer的输入包含了系统的历史指令和文本的深度语义特征,如实体、插槽、预训练特征向量等,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使其自发地选择一些重要的特征,同时忽略一些对对话过程影响不大的非重要特征,这一点在复杂多变的多轮对话中尤其重要。
2.3 孪生神经网络本文将单向Transformer的输出作为孪生神经网络的其中一个输入,再将目标指令的one-hot编码作为另一个输入。在输出部分将正确的样本标记为1,错误的样本标记为0,同时由于某些指令要比其他指令多很多,负样本的数量也要比正样本多,因此采用随机采样算法处理样本均衡问题,最后通过优化孪生网络的损失函数训练模型。在预测阶段选用相似度最高的指令生成本轮对话中系统的回复。孪生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 2所示。
![]() |
Download:
|
图 2 孪生神经网络结构 Fig. 2 Structure siamese network structure |
本文实验使用了2个基线模型作为对比模型:第1个是传统的基于LSTM的seq2seq模型[21],该模型是现阶段最稳定也是工业界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第2个是HENDERSON等于2019年提出的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该模型是现阶段在任务型对话系统中表现最出色的模型之一。同时,使用MultiWOZ 2.1数据集[22]分别进行了3组实验:第1组实验对比了预训练模型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第2组实验通过缩减数据集规模,对比在小数据集下本文模型的表现效果;第3组实验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另外2个模型在时间效率上的差别。
3.1 MultiWOZ数据集在任务型对话系统中,需要对下一步的指令进行预测,因此类似WikiQA[23]或DailyDialog[24]这样的数据集无法满足需求,因为例如“ok”“copy that”等回复实际对应的是同一个指令“YES”。因此,选用MultiWOZ 2.1数据集作为本文的实验数据集。
MultiWOZ 2.1数据集包含了酒店、饭馆、火车站、出租车、旅游景点、医院、警察局等7个不同情境的对话数据集,共包含10 438条数据。所有的对话都发生在用户和接待员之间。用户会问接待员相关问题,要求接待员完成相关任务,接待员会响应用户请求或要求用户补充相关信息,如要求用户提供姓名等。
在本次任务中,将数据集按7∶3的比例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7 307条数据,测试集3 131条数据。
3.2 深度编码实验结果第1轮实验中,采用全量的数据对上文基于LSTM、基于Transformer和本文模型进行有无深度编码的对比实验。在无深度编码的分组,使用常用的词向量[25]技术对用户输入进行编码;在深度编码分组,采用本文提出的使用预训练的BERT对用户输入进行编码,同时融入了实体、插槽等深度特征。最终的实验结果如表 1所示。
![]() |
下载CSV 表 1 深度编码实验数据 Table 1 Experimental data of deep encoding |
通过对比表 1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任务型对话系统中,由于机器的每轮回复都是非常明确的指令,因此传统的基于词向量的编码方式由于缺少任务中的关键信息而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分别对比3个模型的词向量编码方式和深度编码方式,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深度编码方式总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特别是本文提出的模型相比于传统的LSTM基于词向量的模型,在F1 Score上取得了近3倍的提升。
3.3 小数据集实验结果第2轮实验中,为了验证本文模型在小数据集上的表现效果,仅使用第1轮实验1/5的数据量,采用上述同样的深度编码的方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2所示。
![]() |
下载CSV 表 2 小数据集实验数据 Table 2 Experimental data of small dataset |
通过对比表 2和表 1的数据可以发现,当训练数据缩减为原来的1/5后,3个模型的F1 Scor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本文提出模型的下降幅度远小于另外2种模型,仅下降了9.8%,而另外2种模型分别下降了35.9%和20.8%。HENDERSON等提出的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在数据集缩减后,分类的准确率甚至不如传统的基于LSTM的模型。而本文提出的精简后的单向Transformer模型融合孪生神经网络,在小数据集上取得了比传统LSTM和HENDERSON等提出的基于Transformer模型都要好的效果。
3.4 预测时间对比实验结果第3轮实验中,为了验证本文模型在时间效率上的表现效果,随机取出1 000条数据,然后分别使用3种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对比3种模型在计算性能上的表现效果。实验结果如表 3所示。
![]() |
下载CSV 表 3 预测时间实验结果 Table 3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prediction time |
通过对比表 3数据可以发现,本文提出模型的预测时间比HENDERSON等提出的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要短24.1%,与传统的基于LSTM的模型的预测速度相近。
4 结束语本文研究面向任务型对话系统的多轮对话控制技术。通过引入预训练模型和工具,借助外部知识对模型输入和对话过程进行深度编码,同时对Transformer模型进行精简,仅保留编码器部分的单向Transformer。本文在应答部分采用孪生网络对对话过程进行基于相似度的建模,最终选取相似度最高的指令生成回复。实验结果表明:在任务型对话系统中,当数据集比较大时,本文提出的模型效果优于传统的基于LSTM的模型,与现阶段先进的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的表现效果相当,且本文提出的深度编码方式更加适合任务型对话系统;当数据集规模减小时,在小数据集上,本文提出的模型准确率损失幅度远小于传统的基于LSTM的模型和目前最先进的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且总体表现效果比LSTM、Transformer2种模型都更加优秀,本文提出的模型在计算效率上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说明本文模型相比另外2种模型在速度上更快且更加适用于小型数据集。
[1] |
ZHANG W N, LIU 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atbot technology[J]. Chi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ciety Newsletter, 2016, 6(1): 17-21. (in Chinese) 张伟男, 刘挺. 聊天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 2016, 6(1): 17-21. |
[2] |
CHEN H S, LIU X R, YIN D W, et al. A survey on dialogue systems: recent advances and new frontiers[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17, 19(2): 25-35. DOI:10.1145/3166054.3166058 |
[3] |
HUANG Y F, LI Z C, ZHANG Z S, et al. Moon IME: neural-based Chinese pinyin aided input method with customizable associ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6th IEE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System Demonstrations.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18: 140-145.
|
[4] |
TUR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J]. Mind, 1950, 59: 433-460. |
[5] |
BENGIO Y, DUCCHARME R, VINCENT P, et al. 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 3(2): 1137-1155. |
[6] |
MIKOLOV T, KARAFIAT M, BURGET L, et 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based language model[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SPEECH'10.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10: 1045-1048.
|
[7] |
HOCHREITER S, SCHMIDHUBER J. Long short-term memory[J]. Neural Computation, 1997, 9(8): 1735-1780. DOI:10.1162/neco.1997.9.8.1735 |
[8] |
HOSSEINI S A, BAZRAFKAN S, VATANDOOST H, et al. The insecticidal effect of diatomaceous earth against adults and nymphs of Blattella Germanica[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2014, 4(1): 228-232. |
[9] |
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et al.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
[10] |
DEVLIN J, CHANG M W, LEE K, et al.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810.04805.
|
[11] |
YAN R, ZHAO D Y. Coupled context modeling for deep chit-chat: towards convers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computer[C]//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ACM Press, 2018: 2574-2583.
|
[12] |
CHEN H, LIU X R, YIN D W, et al. A survey on dialogue systems: recent advances and new frontiers[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711.01731.
|
[13] |
QIU X P, SUN T X, XU Y G, et al. Pre-trained model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survey[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20, 63(10): 1872-1897. DOI:10.1007/s11431-020-1647-3 |
[14] |
CHO K, VAN MERRIENBOER B, GULCEHRE C, et al. Learning phrase representations using RNN encoder-decoder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406.1078.
|
[15] |
CHOPRA S, HADSELL R, LECUN Y. Learning a similarity metric discriminatively, with application to face verification[C]//Proceedings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05: 1063-6919.
|
[16] |
ZHOU X Y, DONG D X, WU H, et al. Multi-view response selection for human-computer conversation[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16: 372-381.
|
[17] |
LIPTON Z C.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sequence learning[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506.00019.
|
[18] |
HENDERSON M, VULIĆ I, GERZ D, et al. Training neural response selection for task-oriented dialogue systems[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906.01543.
|
[19] |
DINAN E, ROLLER S, SHUSTER K, et al. Wizard of wikipedia: knowledge-powered conversational agents[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811.01241.
|
[20] |
CHRISTOPHER D M, SURDEANU M, BAUER J, et al. The stanford Core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oolkit[C]//Proceedings of the 52nd IEE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ystem Demonstrations.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14: 55-60.
|
[21] |
PARK S H, KIM B, KANG C M, et al. Sequence-to-sequence prediction of vehicle trajectory via LSTM encoder-decoder architecture[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802.06338.
|
[22] |
ERIC M, GOEL R, PAUL S, et al. MultiWOZ 2.1: a consolidated multi-domain dialogue dataset with state corrections and state tracking baselines[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907.01669.
|
[23] |
YANG Y, YIH W T, MEEK C. WIKIQA: a challenge dataset for open-domain question answering[C]//Proceedings of IEEE EMNLP'15. Washington D.C., USA: IEEE Press, 2015: 2013-2018.
|
[24] |
LI Y R, SU H, SHEN X Y, et al. DailyDialog: a manually labelled multi-turn dialogue dataset[EB/OL]. https://arxiv.org/abs/1710.03957.
|
[25] |
MIKOLOV T, SUTSKEVER I, SUTSKEVER I, et al.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EB/OL]. [2020-05-05]. https://arxiv.org/abs/1310.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