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长仁. 复杂背景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技术研究[D]. 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1.[2] 盛光磊. 复杂背景下人脸检测[D]. 郑州: 郑州大学, 2007.[3] 何 露, 王贤明. 复杂背景下基于视频流的人脸检测技术研究[J]. 中国水运, 2010, 10(6): 80-82.[4] 田春娜. 复杂背景下多视角人脸检测与识别[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5] 仲 澄, 冯 涛. 复杂背景下的人脸定位识别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48(1): 205-207.[6] 姜 贺. 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8.[7] 李文革.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 (下转第203页)(上接第199页) [8] 俞王新, 王志中, 庄 珺, 等. 一种基于肤色模型和眼睛定位的人脸检测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26): 21-29.[9] 全星慧, 张 磊. 基于肤色模型与眼睛定位的人脸检测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31): 22-24.[10] 王志良, 孟秀艳. 人脸工程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1] 李 妹. 基于ARM平台的改进的Adaboost人脸检测方法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10, (11): 58-61.[12] 魏 旭, 陶冰洁. 基于2DPCA的特征融合方法及其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5): 70-72.[13] 牛丽平, 郑延斌, 李新源, 等. 融合小波与2DPCA的贝叶斯人脸识别[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13): 179-181.[14] 阮锦新, 尹俊勋. 基于人脸特征和AdaBoost算法的多姿态人脸检测[J]. 计算机应用, 2010, 30(4): 967-970.编辑 顾逸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