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协同作战飞机(CCA)与有人机协同投入作战行动时,其需具备达成关键作战效果的能力。其中一项核心能力便是干扰敌方传感器,造成敌方感知混乱,削弱其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进而暴露弱点,为美军创造可乘之机。“幽灵螳螂”(Ghost Mantis?)多功能射频(RF)技术正是为协同作战飞机(CCA)量身打造的 “即插即用” 解决方案,专门用于实现上述作战目标。
“幽灵螳螂” 系统由 SRC 公司(SRC Inc.)研发设计并生产制造。SRC 公司是一家全球性非营利研发企业,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便为美军提供先进电子系统与威胁分析服务。
凭借数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SRC 公司将 “幽灵螳螂” 技术打造为体积小、重量轻的模块化电子战(EW)载荷。该载荷可快速集成至协同作战飞机(CCA),具备电子攻击、电子支援与电子防护等多维度能力。为直观展示该技术的设计目的与应用潜力,SRC 公司制作了一段演示视频,生动呈现了 “幽灵螳螂” 系统在 “有人战斗机 + 协同作战飞机(CCA)” 混合编队中的模拟作战场景。
该协同作战飞机(CCA)通过集成的被动射频(RF)探测技术,对红军战机进行感知、特征分析与识别后,启动电子欺骗功能 —— 在敌方传感器上伪装成 F-35 战斗机的信号特征,迫使红军空中拦截机偏离原定作战航线。随后,这架协同作战飞机(CCA)转而利用 “幽灵螳螂” 的电子攻击能力,干扰敌方其他瞄准系统;并在 F-35 战斗机的指挥下,向一架红军战机发射空空导弹,将其击落。
随着作战进程推进,搭载 “幽灵螳螂” 系统的协同作战飞机(CCA)持续干扰红军的空中瞄准系统,最终协助美军机群成功拦截红军的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AEW&C)飞机。拦截任务完成后,协同作战飞机(CCA)上的 “幽灵螳螂” 系统自动重新编程,并立即将宝贵的情报任务数据(IMD)传输至其他美军作战单元。
“幽灵螳螂” 系统集电子欺骗、电子攻击、动态重编程与实时信号情报(SIGINT)分发于一体,既剥夺了敌方关键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又为美军进一步利用敌方 “感知盲区” 创造了条件。美国空军认为,这种能力对于实现协同作战飞机(CCA)所承诺的战术优势与成本优势至关重要。
“幽灵螳螂” 技术以 “平台无关性” 为核心设计理念,将上述作战能力赋能于新型无人机,并充分考虑了装备的 “可消耗性” 与 “经济性”。该技术可根据不同平台的约束条件进行定制设计,最终集成化为单一封装的多功能载荷 —— 能以 20% 的成本实现最先进电子战系统 80% 的作战能力。
小体积承载大能力
“幽灵螳螂” 系统采用紧凑的尺寸 - 重量 - 功率(SWaP)设计标准,可完全适配协同作战飞机(CCA)或 3 类无人机系统(Group 3 UAS)的外部轮廓,在确保隐身性能的同时,不影响装备的气动效率。
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开放系统架构(MOSA),构建了基础硬件与软件框架,可供各类电子战(EW)、雷达及信号情报(SIGINT)子模块 “即插即用”。第三方企业还可将自研能力集成至 “幽灵螳螂” 系统中 —— 事实上,第三方软件的集成应用已通过飞行测试并完成演示验证。这种开放式集成模式不仅降低了系统适配新任务的成本与时间,还打破了 “专有解决方案垄断” 的行业困境(传统专有方案常限制用户自主升级能力)。
SRC 公司协同传感器与效应器部门主管尼克?雷帕德(Nick Reppard)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开放架构标准设计‘幽灵螳螂’系统,这使我们能够快速新增功能,以应对敌方技术的快速迭代。预计‘幽灵螳螂’系统将实现作战能力的快速更新升级。”
除模块化架构外,“幽灵螳螂” 系统还预装了一系列可直接部署的集成功能,平台集成商无需从不同供应商处采购零散组件来拼凑基础功能套装。也就是说,一套 “幽灵螳螂” 系统即可实现 “一站式” 采购,满足基础作战需求。
依托 SRC 公司数十年在信号情报(SIGINT)、雷达与电子战(EW)领域的设计经验,“幽灵螳螂” 技术可灵活切换多种工作模式 —— 从完全被动的侦察监视,到主动雷达 / 射频(RF)模拟,再到电子攻击;这些模式既可单独运行,也可同时组合使用。其配备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能实现空间分辨功能,以强大的功率与精准度对抗先进威胁目标。
SRC 公司还已演示验证了 “幽灵螳螂” 系统与协同作战飞机(CCA)的快速集成能力。得益于工程团队对 “数字孪生” 技术的应用,以及与平台设计方的深度协作,SRC 公司可在短时间内将该系统集成至新型平台。此外,该系统还可采用外部吊舱配置(标准机翼吊舱或灵活吊舱),适配有人机与无人机等多种装备。目前,“幽灵螳螂” 技术已进入飞行测试与评估阶段。
为作战人员提供持续更新的情报任务数据(IMD),对保障其作战安全与效能至关重要 —— 这一点在 “电子战综合重编程数据库(EWIRDB)” 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数据库的数据供有人机与无人机共同调用。
然而,传统的 “任务数据文件更新” 与 “电子战威胁库升级” 流程依赖人工操作,不仅耗时费力,还需专家团队投入数天甚至数周时间,导致前线部队难以获得及时的数据更新。“幽灵螳螂” 技术通过自动化处理情报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流程,省去了传统的人工重编程与分析环节,大幅缩短了数据更新周期。
尼克?雷帕德(Nick Reppard)表示:“我们从客户处了解到,F-22、F-35 等第四代、第五代战机的快速重编程难度极大。而我们为‘幽灵螳螂’技术开发的自动化功能,成功解决了任务数据人工编程与测试的难题。”
“幽灵螳螂” 系统借助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技术,能主动从战场环境中学习并更新情报任务数据(IMD),更新过程几乎可实时完成。执行任务归来后,该系统可将获取的威胁信息传递给即将出动的作战编队,同时共享至 “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 系统的其他单元。
这种快速重编程能力确保了各类平台(协同作战飞机、有人机、舰船等)始终拥有最新情报数据,使其能应对快速变化的威胁环境,进而提升整个战场的打击效能。
尽管 “可消耗性” 是协同作战飞机(CCA)设计理念的一部分,但 “幽灵螳螂” 系统的自动化重编程功能,能让协同作战飞机(CCA)实时集成并共享新威胁信息,从而有效提升其生存能力。
大量搭载 “幽灵螳螂” 系统的协同作战飞机(CCA)可构建分布式感知网络:通过汇总整个协同作战飞机(CCA)机群的战场环境信息,每架平台的感知能力都能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与实时共享中得到强化。一架协同作战飞机(CCA)若能在战场上持续作战 2 天、5 天甚至 10 天,不仅能产生更强的作战效能,其单位成本的作战价值也将大幅提升(即 “成本均摊效应”)。
“幽灵螳螂” 技术的自动化功能还能降低关键部队的重编程、测试与评估负担(例如美国空军第 350 频谱战联队),进而削减成本 —— 更少的人员即可完成重编程任务,并能将精力集中于最关键的环节。此外,自动化重编程还能减少人为失误,进一步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
协同作战飞机(CCA)通常承担 “前沿接触” 任务,而 “幽灵螳螂” 技术显著增强了其 “投入作战” 与 “持续作战” 的能力,使其不再局限于单次作战任务。
数十年来,SRC 公司一直为美军研发、生产并供应尖端电子战(EW)系统。这些系统以 “灵活性” 与 “模块化” 为核心设计原则,不断迭代以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并能在各类 “尺寸 - 重量 - 功率(SWaP)受限” 的应用场景中,为作战人员提供高效的多功能电子战能力。
典型案例之一是 SRC 公司的 AN/VLQ-12 “CREW 杜克”(CREW Duke)系统。该系统于 21 世纪中期首次亮相时,仅是一款低功率、近程干扰机,主要用于干扰无线电遥控路边炸弹,保护美军战术车辆免遭袭击。经过不断升级,“CREW 杜克” 系统已发展为功能高度复杂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可探测并干扰从手机信号到敌方无人机控制链路的各类信号;2018 年,该系统成为美国陆军 “电子战战术车辆” 的核心装备。
“杜克” 系统曾于 2005 年与 2009 年两度入选 “美国陆军十大最伟大发明”。目前,已有约 4 万台 “杜克” 系统部署在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各类车辆平台上,SRC 公司的工程师还通过程序升级,持续为已部署的 “杜克” 系统提升性能。
SRC 公司的其他电子战系统还包括:
● “普洛透斯”(Protean?)多任务电子战系统(目前已应用于美国陆军 “低空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LIDS));
● “隐迹”(Crypsis)导航战系统;
● “沉默旋风”(Silent Cyclone?)反无人干扰机;
● “沉默冲击”(Silent Impact?)炮弹投放式远程干扰机;
● “沉默蜂群”(Silent Swarm?)隐蔽分布式网络电磁攻击系统。
此外,SRC 公司还拥有丰富的在役装备组合,涵盖机动战术雷达、反无人机雷达传感器、先进火控系统、机载雷达、空中监视雷达及多任务雷达等。
SRC 公司不仅能设计研发多样化的电子系统,还具备自主制造能力。该先进制造基地既能满足紧迫的交付周期要求,又能严格遵守最高质量标准 —— 在 “CREW 杜克” 等系统的紧急扩产中,SRC 公司已充分证明了这一能力,可快速响应前线作战需求。
目前,SRC 公司已准备好 “幽灵螳螂” 系统的热生产线,能在短周期内实现交付。预计到 2028 年,美军将启动多达 200 架协同作战飞机(CCA)的生产工作,且机群计划于 2029 年或更早投入使用;而 SRC 公司作为少数具备在美国本土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可充分满足美军对集成式电子战载荷的需求。
此外,作为非营利企业,SRC 公司会将收益重新投入企业发展,用于建设新设施、购置尖端设备、开展内部研发项目、拓展业务领域,以及为 1400 多名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由于无需顾虑股东利益,SRC 公司不会为追求季度利润最大化而缩减必要投入、降低产品质量。
选择 “幽灵螳螂” 技术与 SRC 公司,同样有助于维护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多样性 —— 这与美军在协同作战飞机(CCA)及其他平台领域扶持新兴国防技术供应商的思路一致。
SRC 公司美国海军业务开发主管安德鲁?托米(Andrew Tormey)指出:“若你询问观察人士,传统机载雷达 / 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供应商是否会参与协同作战飞机(CCA)的集成竞争,多数人可能会认为这些传统企业‘胜券在握’。但如今,我们(SRC 公司)已成功跻身这一领域。我们是首批实现飞行测试的企业之一,也是首批在单一系统中同时展示被动与主动功能的企业之一。我们期待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再创佳绩。
发布日期:2025年8月27日
来源: 战略前沿技术